在悠悠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符號與象征。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總是自稱是龍的傳人,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中,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主體觀的訴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3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瀘縣這片土地,龍的傳說隨處可見。瀘縣又稱龍城,擁有“中國龍文化之鄉”的美譽。瀘縣地處沱江流域,溪河眾多,人們建橋雕龍,一為交通便利,“興津梁以勝天險”;二為維系民眾平安,寄托“平波安瀾、筑橋永固”的美好愿望。瀘縣龍橋最早建造于北宋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據史書記載,“瀘城東二十四里有特凌橋,傳宋治平年中,有女子因母病歸省,溪漲不能渡,忽見一木橫凌水面;遂舍生以渡,人以為孝感,尋造橋因名?!焙蠼浢?、清、民國,直到上世紀60年代均有建造,前后持續了近千年歲月。
瀘縣龍橋是全國唯一且數量最多、工藝極高,這是從眾多中國著名文化遺產專家、文學家的評價以及主要媒體、報刊雜志的報道中得以證實。在已公布的前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具有巨型圓雕龍、獸等裝飾的橋梁只有瀘縣龍腦橋。在評審申報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瀘縣龍橋時,中國古建專家組副組長張之平先生帶隊來瀘縣現場考察后,驚嘆瀘縣龍橋數量之多,工藝之精,保存之完好,確實是我們古建奇觀,藝術精華。古建專家組成員一致認為瀘縣龍橋除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數量特多外,更具有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價值,全國確屬罕見,應該是成為國寶般加以保護。
矛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在遍覽祖國河山后出版了《古橋上的中國》,瀘縣龍腦橋是其中一專版,大加贊曰“如果說趙州橋與盧溝橋是中國石拱橋的典范,那么眼前的這一座座龍橋便是中國石板橋梁的無與倫比的杰作”。
中央電視臺多次以瀘縣龍橋為主題,拍攝了《走進龍鄉》、《龍鄉秘事》等專題片在央視多個欄目中播放。還有《四川日報》、《成都日報》、《成都晚報》、四川電視臺、遼寧電視臺、成都電視臺等省內外多家媒體和報刊雜志也多次報道了瀘縣龍橋是全國唯一、工藝精美且數量驚人的新聞。
龍腦橋建于明洪武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保存完整,在我國古橋中十分難得。因河中有天然石似龍叫龍腦石,山上建有龍腦寺,建橋雕龍,故而得名。龍腦橋長約54米、寬約1.9米、高約5.3米,共12墩13孔。建橋就地取材,橋墩由條石壘砌,令人稱奇的是,條石間未鑿榫卯,也無任何黏結物,而是靠所鑿條紋摩擦和自身重量以穩固。在橋墩之上設有13道石梁,每道由兩塊石梁拼合而成,每塊梁板重約5噸。600多年來人行車馬通過,橋面并無多少磨損,橋墩基礎也無下沉,可見當時橋的設計、施工水平之高。
龍腦橋真正的“畫龍點睛”之處,莫過于它的雕刻。橋中間的8個橋墩上,共雕了龍、青獅、白象、麒麟4種靈獸的形象,4個龍身居中,兩旁左為麒麟右為象,兩端為獅子,均為圓雕,造型奇特,比例特別夸張,形象生動;雕刻技藝熟練,線條明快舒暢,粗獷中又顯細膩。這些龍獸均由整塊青石雕成,每塊長超過4米,重達14噸。龍頭獸頭均朝向河的上游,雄踞橋墩之上,龍身承負石梁,龍尾則緊附在橋墩另一側。據說,在夏季水漲之際,那4條巨龍高昂龍頭,臥于河面,藏身水中,好像帶著獅、象、麒麟,迎著滔滔河水奮力上游,氣勢極為壯觀。
瀘縣龍橋群作為中國橋梁史上極為獨特的代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首先,它是中國已知數量最多的一處龍橋文化遺存,是中華龍文化的一處典型物證。其次,它是當時經濟、社會、歷史狀況的反映,是民族遷徙、社會變遷的體現。再者,它是中國石板梁橋藝術化建筑風格的開山杰作,其橋梁建筑與龍雕造像構成和諧之美以及圓雕龍為主的雕刻技藝,體現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聯系電話:0830-3781685 18208343570
(二)雨壇彩龍
雨壇彩龍,是地處龍洞山的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的大型慶典活動,并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
表演時,要求舞龍者"動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人與龍的情感交融一體。
2000年9月,"雨壇彩龍"參加"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盛裝"進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個國家,十二個省、市、區表演團體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腦會議市長們的贊揚和專家的好評。
2000年10月,"雨壇彩龍"參加文化部在重慶銅梁縣舉辦的"首屆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龍舞比賽,榮獲最高獎"神龍騰飛獎",受到舞蹈專家賈作光和梁立生的充分肯定。
2001年元月,"雨壇彩龍"應邀參加文化部社圖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十五屆北京2001年龍潭杯中華民間花會邀請賽",獲"金獎"。
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中國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聯歡晚會上,胡錦濤親自為瀘州雨壇彩龍點龍眼,這是雨壇彩龍表演的顛峰之作。
在瀘縣,龍的情結源遠流長,而雨壇彩龍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干旱設壇舞龍求雨,瀘州雨壇彩龍誕生于清朝末年,歷經四代傳承,如今,以龍舞天下之勢勇奪全國各類民間藝術大獎的雨壇彩龍,表演最大的特點在一個活字,讓人感受到中國龍鮮活靈動的生命情態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天下第一龍”。
今天的瀘縣,活躍在舞臺上的還有火龍、草龍、水車龍等各式各樣的龍舞,全縣龍舞隊達60多支。龍舞,已經成為瀘縣標志性的精神和龍文化符號。
聯系電話:0830-3781685 18208343570